图片
新闻搜索
同一画家的作品价格为什么相差很大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2-07-07 18:50:22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 来自: 大江南收藏

       艺术品市场有一种现象困扰着投资者,即同一画家的作品尺幅也相同,为什么价格相差很大?如傅抱石的《毛主席诗意册》,在2011年11月拍卖出2.3亿的高价,而同样尺寸的傅抱石某些作品却只能卖到数百万元?齐白石《松柏高立图》在2011年5月的嘉德拍卖会上拍出4.25亿元的高价,而平常的作品只能卖出数十万元,甚至数万元?价格悬殊如此之大,让人有些瞠目结舌。造成同一画家不同价格的因素有哪些?哪些外在因素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呢?

  一、典型风格的典型作品常常会卖高价。画家在成长过程中,画风会有多次变化。最初是跟老师学,亦步亦趋。进入中年,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。加之创作精力旺盛,慢慢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面貌,并被社会较为广泛的认可,标志着该画家作品开始走向成熟,趋于老辣。也有些画家晚年才确立自己的面貌,这些带有典型风格的典型作品常常会卖出高价。这些年艺术市场的热点人物,无论是徐悲鸿、傅抱石、李可染,还是当代的喻继高、何家英、冯大中、方楚雄莫不如此。

  二、代表作、获奖作品易卖高价。画家成名之后,各种应酬紧随其后,弄得疲惫不堪。于是成名画家开始大量画应酬画,随心所欲,比较潦草、简单,以打发应付别人为主。不仅艺术水准大幅度滑坡,而且画面之间出现一些“油”气,“甜腻”气,价格自然高不上去。通常在成名初期创作的代表作、成名作,或是一些精品、获奖作品受到藏家青睐,因为这些作品,通常处心积虑,构思数月方完成。无论是章法布局、笔墨掌控、时代特征、个人面貌,无不刻意经营、呕心沥血。不仅代表该画家艺术的最高水平,在市场上知名度亦高,格外抢眼,往往卖出高价。

  三、 特殊背景、特殊经历的作品引人注目。画家一生当中会有一些特别的经历或是遭遇,可能会对其艺术生涯形成影响,或创作一些特殊的作品。通过坊间或是媒体传播,有了一定的知名度,也会卖出高价。1999年,陆俨少《杜甫诗意》百幅。拍出6930万的高价,引起圈内外震动,围绕该作品出炉的前因后果以及流传的经历特别引人注目。1996年,傅抱石《丽人行》在嘉德拍出1078万高价是同样的道理。如果齐白石名作《十里蛙声出山泉》现身,拍出价格估计应该过亿。

  四、 做局、炒作的作品会出现高价。炒作如今成了一些画家间非常流行的宣传方式。先联系一家拍卖行,预先谈好价格;接着找一些人在拍场上不停举牌,造成争先恐后竞拍的假象,以此迷惑买家;最后再找媒体猛炒一番。所以拍场会上常常出现一些怪现象,刚写几天字的人作品价格超过林散之,参加培训班人的作品比潘天寿还贵,留下一些笑料。

  五、 不同时间,不同题材的作品价格相差亦很大。早期作品不成熟,名气也小,往往价格比较便宜。如张大千早期作品价格仅为数万元,而晚年的泼彩作品却有数百万之巨。有些画家不常画的题材,偶尔客串一下,往往引起藏家猎奇心理,如齐白石创作的工笔画《苍蝇》,面积0.06平方尺,仅为小孩手掌大小,1997年却能拍出 19.8万元。让人颇为惊奇,应该归功于题材的罕见。

  六、 特殊藏家钟情特殊作品价格亦贵。新时期自形成艺术市场以来,特别是近十年,一些私营、民营业主参与进来。他们财大气粗,出手大方。只买贵的,不喜欢便宜的,怕丢人。只要他们看上的作品不计价格,非拿下不可。形成了特殊藏家买特殊作品的奇特现象,远远偏离行市。个别不良画家亦与之相互利用,将一次卖画比较高的价格当成自己的市场价格,混淆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。

 
脚注信息
访问统计